北京连续暴雨。她收到朋友的短信:你在哪?没有被雨困住吧?她回:我没事。犹豫了一下,她又敲了一串字:如果明天暴雨,我被困住了,你愿不愿意过来救我?
上个礼拜,我把工位上的抽纸用完了,而公司恰好没了存货。
“能不能借我张面巾纸?”我问坐在隔壁的佩佩。
她放了一整包在我面前,“诺,你想用就拿。”
第二天上班,我特地带了一盒新抽纸。
刚放上桌,佩佩大姐头的声音就传了过来:“你不愿意和我一起用吗,干嘛买新的?原来你和我分得这么清楚啊。”
我一时语塞,支支吾吾:“我看你这包也快用完了,拿来备用。”
然后迅速停下了拆包装的手,把抽纸推到角落。
我知道,在别人心目中,我一直是那种“分得这么清楚”的人。
1
我一直都是那种特别不好意思“占别人便宜”的人。
别人请我喝奶茶,我回请对方吃晚饭;别人送我一个茶杯,我回送一个茶壶;即使是别人顺便帮我拿快递,我也会一整天记着这件事,想办法在其他地方帮忙。
别人敬我一尺,我恨不得回八丈。
说穿了,我怕别人对我太好,我不喜欢对任何人有亏欠。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我变成了有礼貌有教养的人。我的朋友普遍觉得,我善解人意、懂事、情商高。
但与此同时,我丧失了依靠他人和求助他人的能力。
前几天凌晨,不知道为什么,同事们又打了鸡血,在群里聊天,讨论一个问题:
“如果有一天你出了什么事,你会把父母和宠物托付给谁?”
我没搭话,哈哈哈哈哈哈了一阵,然后开始斗图,想把这个问题刷走。
我心里在激烈斗争,我有人选,但根本不知道要怎么开口。如果我提了这样的要求,哪怕我们的关系好到不分彼此,也是会打扰对方吧?
2
我向往那些脍炙人口的生死之交。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被戏谑解读成“拉帮结派的小团体”,但我脑补的都是他们结拜的场面,和日后的情义。
关羽败走麦城丧命,张飞闻悉暴怒,急于出兵报仇,鞭笞部下,最后在阆中被杀害。刘备又率七十万大军出征东吴,被火烧连营,全军覆没,次年于白帝城托孤。
小时候我常听父辈们喝酒聊天,流行聊一个话题,开头一般是这样的:我和XXX,那可是过命的交情。
听起来血脉喷张,虽然没有焚香结拜,其实和刘关张也是差不多的意思。
去年过年回老家,我爸兴致勃勃和几个发小喝酒,我在一旁,听他们当年的故事。
1960年代,他们经历过贫穷、变革、疾病……建立的感情,真挚又热烈。
当年我爷爷外出做工,奶奶在地里干活,家里几个孩子根本照顾不过来。有天家里老大突然发高烧,身为老二的我爸,背起他去找村里的大夫,临走时把最小的弟弟(我小叔,当时不到两岁)托付给他最好的朋友于子。
小叔贪玩,把手伸进一口热锅,拿出来轻轻一搓,整个手背的肉都翻了出来。于子也就十二三岁,吓得一边哭,一边抱着小叔,挨家挨户求助,打听到耗子油可能管用,又求了不知道多少家,终于拿到一点,小心翼翼涂在伤口上,边涂边哭。于子就那样捧着我小叔的手,吹了一天一夜没敢合眼,生怕留下伤疤。
后来有一年于子也是发高热,家里把他扔到前门的仓库里,谁也不敢靠近,怕是疫病。我爸偷偷溜进去喂水喂药,愣是让他退了烧。
如今,我们两家人,无论是借钱、生病、红白事,互相帮忙,都是一句话的事。
到了我们这个年代,过命的交情少了,更多的是“点赞之交”“约饭之交”。
点赞的人,随着你毕业、找工作、换新工作,就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那些秒回“约起来约起来”的人,通常再也没有联系过。
我们变得越来越亲热,也越来越淡漠。
我们没有了饥荒、变革、疾病,却有了便利店、网约车、外卖App,即使你孤身一人,生活在陌生的城市里,也差不多完全可以靠自己。
生病,我们拿手机预约挂号;想吃老家的特产,网上一搜就能买;周转不灵,我们还有信用卡花呗小额贷……
我们变得越来越独立,也越来越孤独。
3
我最近在看J.D.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很好看,讲的是美国穷苦白人的生活。其中一段,讲述他童年和他人相处的经历,讲即使是亲人间也存在的疏离感。完全戳中了我:
我们习惯于认为我们不能真正依靠他人——就连我们是小孩子的时候,让别人请我们吃顿饭或是帮我们修车都是一种奢侈,我们不能沉溺于这种奢侈,以免把本来是我们生活中的安全阀的那种善意消耗殆尽。
说的就是我啊。
在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不管多亲近的人,我都有那种不敢透支任何情感的小心翼翼。
四五岁,我去外公家吃饭,外婆拉着我的手问我想吃什么,我都会乖巧地回答,都可以啊。明明看到厨房有我很喜欢吃的螃蟹和鱼,我总是摆摆手说,不用了。在餐桌上,我也从来不会一直只吃一样菜,哪怕我其实就是很挑食,只喜欢吃那一样。
有年爸妈带我去北京玩。走了太多路,我的鞋底磨破了,但我坚持不要人抱,脚底生生磨出了血泡。那年我5岁。
去北京动物园,我看到别的小朋友在吃冰淇淋。那时我应该很想吃吧,但听说要5块钱,我坚决摇头,我一点都不想吃。
后来我才意识到,过早地逼迫自己长大成人,让我丧失了被家人宠爱的权利。
我砌了一道很高的墙,墙外站着的,是那些爱着我的大人。
4
你们还记得2012年7月21日吧?
我一个同事记得格外清楚。
那天,北京下暴雨,她被困在公司。那天,因为这场暴雨,北京有79个人死去。
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慌。她想的是:如果是我,被困在桥下,除了等死,还能做什么?
她特别无助,想知道谁能赶过来救她。
她心里有一个名单,但不确定名单上的那些人,是不是会来。
非常不确定。
最重要的是,她不知道,这样向一个人求助,合不合适?这样麻烦一个人,合不合适?
第二年,还是7月,北京又开始连续暴雨。她第一时间就收到了名单上排第一位的朋友的短信。
内容很简单:你在哪?没有被雨困住吧?
她回:我没事。
犹豫了一下,她又敲了一串字:如果明天暴雨,我被困住了,你愿不愿意过来救我?
对方秒回:当然啊,你傻吗?
她松了一口气,掉了两滴泪。
很长时间她都坚持:能自己做的事情,就不要麻烦别人,自己做不到的,如果会让别人太为难,也不要麻烦别人。
实际上,她也不想不想被人麻烦。
而恰恰是那个时候,她意识到,虽然人和人都像孤岛一般,但人依然有守望相助的本能和愿望。她也意识到,原来,这种互相麻烦、互相需要、互相托付,这么温暖。
她于是又回了一条短信:放心,我也会去救你的。
第二天,她去报了个游泳班。万一雨太大,需要游过去呢?
5
于是我发微信给我最好的闺蜜,很快收到了她的回复:
我很开心。
因为我也发现:如果有什么事,比有一个值得托付的人更开心,那就是,你体会到,你也被认为值得托付。
过去,我和别人之间总有条线:我们的关系就到这条线,看到了吗?就到这里,为止。
再往前一步,都是打扰。
但我开始明白,不应该是这样。
我们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上,然后彼此需要。
我的同事说,她在外打拼这么多年,签过无数份协议和保险,紧急联系人一栏的名字其实一直在变。
但唯一不变的,是心底需要和被需要的踏实。
我不要再当表面独立内心胆怯、自我封闭甚至是自私的大人了。
我希望我可以是那个勇敢依靠别人的孩子。
也希望我能让别人依靠。
如果有一天发生了什么意外,我会帮你照顾好爸妈和猫。
#尤里卡时刻#
万一你遇到困难,你有想托付和求助的人选吗?
如果有,不如现在发个消息问ta:如果有一天我出了什么事,你会帮我照顾我的爸妈和宠物吗?
欢迎和我们分享那些你收到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