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严重剧透,慎读!
[今日看片]
近几年国产影视文艺作品大多在专业领域经不起推敲,《暴雪将至》在呈现余国伟杀人过程中十分罕见地吻合了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丝丝入扣,没有出现明显的漏洞,实属难得。
合理性
余国伟的行为逻辑步步推进
最近几年,国产影片的名誉被败坏得不轻,随便一个没有电影学根底的人拉到一笔钱,拍部东西就出来捞钱。电影界再三呼吁,不要把刚刚火起来的电影市场给毁了,观众也在呐喊:先学会像谢晋导演那样,老老实实讲故事吧,一部部没逻辑、支离破碎的,都拍了些什么呀!
终于,董越这部《暴雪将至》实实在在地讲了一个故事,逻辑清晰,段奕宏又恰到好处地把“情境”中男主人公的人格深入而细致地演绎出来,第30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与最佳艺术贡献奖实至名归。
影片开场不久,刑警队的人提到余国伟是“余神探”,工厂里盗窃案必破。能够做到这地步,说明余国伟历来是锲而不舍的人。徒弟小刘后来透露,盗窃工厂物资的窃贼早就和保卫科的人说好了,大家知道余国伟容不下,没和他说。所以,余国伟的性格也有点“一根筋”。
这个有点“一根筋”的性格贯穿了整部影片。工厂附近出了连环案,余国伟再三向公安局的人主动请缨,被张队、陈队接连甩了冷脸子依然不尴不尬凑上去。非要查出人命案,除了想要破案立功,或许更想借以进入公安局的事业编制。一根筋的性格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把窃案必破的准则挪了过来,想弄成命案必破。
我们这时换个角度,把余国伟当成犯罪嫌疑人看待,梳理触动他实施犯罪行为的压力事件(触发源)。根据心理学专业书《生理心理压力指数表》的指标,徒弟小刘跟随余国伟缉拿犯罪嫌疑人时不慎摔死,余国伟是“师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算作近亲死亡——压力指数63;体制改革,余国伟失去了保卫科的工作——压力指数47;周围小店的人都把他当作燕子的老公,燕子自杀可算作丧偶——压力指数100。
一年内总压力指数在150到299之间,有50%的人会患生理或心理疾病,而余国伟仅在一个冬天就经历这一切,压力爆表。
一连串的压力事件,似乎全部由犯罪嫌疑人造成——这是外因。然而,余国伟带着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小刘追踪连环杀手,危险系数极高;后来发现燕子有罪犯喜欢的“猎物”特征,不惜利用燕子引嫌疑人上钩——直接导致燕子死于绝望。因此,破案不成,自己承担责任太重太难,“嫌疑人”成为压力事件具体化的归罪对象,杀死他也就击碎了所有的压力事件——这是一个不合理却能为观众所理解的逻辑。
专业性
情节发展没有出现漏洞
余国伟作为保卫科科长试图破命案,暴露出个人能力专业与非专业两面。他凭借自己的聪明钓出了连环杀手,却在没有经过专业的抓捕、擒拿格斗训练的情况下,贸然和徒弟上前抓捕,当成抓捕工厂的窃贼来操作。他缺少获得案件相关情况的正当渠道,仅能根据办案人员透露的一点情况拼凑罪犯的画像。他对燕子说,我能保护你,事实上,一个普通人很难阻止连环杀手下手。
急于破案这一叶障目,他忽略了能力不足的一面,把零碎画像拼起来:爱在这条街上溜达,穿41码鞋,常去燕子(具有被害女性类似外表特征)的店里理发……认定了“嫌疑人”,犯了最大的错误。FBI曾经犯过类似的错误,根据匡提科行为部的心理画像,他们逮捕了完全吻合心理画像的公民,然而连环杀手是另一个吻合心理画像的人。这是逻辑上的错误,符合心理画像是必要条件,但不是认定为罪犯的充分必要条件。罪犯必然具有心理画像特征,具有心理画像特征的人却不一定就是罪犯。
余国伟在小酒馆里质问“嫌疑人”时,“嫌疑人”不抗议,不争辩,只是听着余国伟滔滔不绝地指控,有一瞬我也险些以为他就是罪犯。实在是像啊,杀人犯听到他人提起他犯罪过程会安静下来聆听,“嫌疑人”只在被逼试鞋时分辩了一句:41码的脚都能穿上那鞋。过了几秒才想起,真正的犯罪人是突然安静下来,这位“嫌疑人”是一直安静,而智商低下导致反应迟钝,或者性格畏缩,都有可能是这种反应。
严丝合缝的作品既出于段奕宏的成功演绎,也是由于导演董越构筑了一个可供演绎的底本。这部电影并非完美无缺,在节奏、推进上仍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燕子的亮相显得突兀,有为剧情发展而出现的嫌疑;燕子的存在意义交代得不够清楚,有些观众没看懂她与被害者们相似,是连环杀手的诱饵,以为这是个不必要存在的角色。
但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少有的、值得进电影院观看的国产影片。近几年国产影视文艺作品大多在专业领域经不起推敲,《暴雪将至》在呈现余国伟杀人过程中十分罕见地吻合了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丝丝入扣,没有出现明显的漏洞,实属难得。电影的创作人员,从导演到演员,对人性有过缜密的思考,才能最终用人格与情境双重推动人物塑造和事件发展,入情入理。
□翠红(专栏作家)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