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被自己的“六个钱包”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年轻人漂泊异乡打拼,竟然连住有所居都保证不了?若想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竟然要掏空夫妻双方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三代人“六个钱包”的积蓄?樊纲的发言被公开报道之后,一时引发了不少争议。
说句公道话,由于个别媒体断章取义,公众对樊纲的本意其实是有所误解的。回溯当时的语境,当台下观众提问年轻人是否要买房时,樊纲的原意是说,“六个钱包”是衡量家庭条件的重要指标,如果财力允许,应该利用好按揭贷款的机制,而如果财力不允许,则应考虑租房,不要勉强“上车”。
作为研究房地产政策的专家,号召年轻人量力而行,樊纲的发言其实无可厚非。只不过,在许多年轻人都为房价而感到焦虑的情况下,樊纲的发言内容正好激活了公众的“怒点”,这才无辜“躺枪”。
青年群体从来都是网络舆论的主力,而住房则是中国青年的一项“刚需”,年轻人面对“刚需”难以满足的现实,自然会产生不满。在任何国家,购房都是一笔重大支出,而在中国这一矛盾尤为明显。一方面,买房对年轻人并不容易,另一方面,“有恒产者有恒心”的传统观念,以及房子与教育、医疗等稀缺资源挂钩的严峻现实,都给年轻人带来了强烈的购房需求。
这种强烈的购房需求,让一些年轻人有了不计任何代价都一定要买房的观念。为了买房,父辈掏空家庭攒首付,年轻人将大部分工资用于偿还月供,这样的案例并不鲜见。前段时间热议的“隐形贫困人口”,其中也提到了为了还房贷,某些高薪白领无法储蓄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樊纲的言论不幸戳中了“利益相关”的年轻人的痛点,这才引起了这么大的争议。
其实,当我们询问老师、朋友,自己现在是否应该买房,得到的回答很有可能与樊纲的说辞差不多。但那时我们不会愤怒,因为老师、朋友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也要承受高房价带来的种种弊端。然而,当这些话从一名公众人物那里说出来的时候,人们的情绪自然就不一样了。尽管樊纲个人并非负责房地产政策调控的官员,但是,公众却难免对公众人物产生某种“管管房价”的期待。这种期待,很容易让舆论对公众人物的发言产生误解。
事实上,中国的住房问题非常复杂,国家也一直在推动各种政策,实现“房住不炒”的终极目标。解决房价问题的“秘诀”,还是要到经济结构转型中去找。欲将房地产与中国经济体松绑,不仅需要房产税、限购等短期调控措施,更需要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化解房地产市场过热的问题。而对普通人而言,我们需要做的,则是不轻易被断章取义的报道干扰心绪,用合理的心态面对现实压力,做出理性的个人选择。
延伸阅读
记北京楼市317新政一周年
为抑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北京市相关部门在自2017年3月17日起的半个月内,接连出台了13项楼市调控政策,从需求端到供给侧、从短期调控到长效机制、从去产能到去杆杠……如今365天过去后,北京房地产市场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在“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方针下,楼市将回归居住属性,走上更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购房人
新政前 恐慌蔓延
恐慌性购房普遍存在,市场完全由卖方主导,一套房源入市后很快便能卖出,客户购房也是迅速完成交易,彼时抢房、卖家临时毁约现象不在少数。
据我爱我家提供数据显示,“317新政”前一年,北京的二手住宅购房客户由登记到成交的平均周期为27天,成交用时不足一个月。
在“317新政”前一年,北京每套成交二手房源的平均被看次数为8.31次,北京每位最终成交的客户在成交前的平均看房次数为2.88次。
新政后 回归理性
购房者心态逐渐回归理性,市场开始向买方倾斜,购房者愿意花更多时间去看房、找房、比较,决策谨慎,所以房源的被看次数增多,客户的看房次数增多,成交周期也大幅增加。
据我爱我家提供数据显示,在新政后一年,客户的平均成交周期增加到了44.7天,较新政前多出17.7天,交易节奏大幅放缓。
北京每位最终成交的客户在成交前的平均看房次数上升到了4.86次。这说明购房决策明显更加谨慎。
土地
新政前 高价频出
去年3.17前夕,北京土地成交量和交易额均创下历史新低,但平均楼面地价达14494元/平方米,同比增长7.69%。整体呈现“供不应求”“量跌价涨”的趋势。
北京六环内土地供应量减少,楼面地价攀高。同时,随着北京市轨道交通、重点道路的建设发展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远郊区土地价格明显提升。
2016年北京市土地交易平均溢价率为31.22%,顺义区、房山区和大兴区位居前三,平均溢价率分别为109.6%、 90.32%和54.73%。
新政后 流拍再现
这一年来,北京土地市场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供应创新高。据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达到721公顷,供应计划完成率111%。而在2018年1、2月份,北京土地市场共有27宗土地供应,同比也大幅增长。
2017年北京住宅用地平均溢价率为26%,11月份更是跌至8%。2018年1、2月份,北京住宅用地平均溢价率低至14.5%。
更重要的是,流拍再现。去年11月份至今,已有4宗住宅用地流拍。
新房
新政前 豪宅当道
2016年对于北京新房而言,在各类需求集中释放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迎来火热行情。市场呈现出公寓类产品井喷、普通纯商品住宅市场降温、新房豪宅化三大特征。
2016年的北京楼市起起伏伏,但新房交易量仍破新高,其中商住两用房占总交易量的59%。
据房天下数据研究中心监控,2016年北京高端物业均价超过10万元/平方米的共有42个项目,是2015年的1.75倍,2014年的3.23倍。高端住宅成为当时市场供应的主角。
新政后 刚需重出
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共出让71宗住宅用地,创造了近4年的新高。商品住宅规划建面达到739万平方米。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可售商品住宅与共有产权项目均规定了限售价格与面积。限价商品住宅、高端商品住宅、共有产权住宅以及租赁型住宅也将成就现阶段北京新房产品供应的多元化,从而承载刚需、改善、终极置业等全方位购房需求,在这一局面下,吸引原本被分流到二手市场的刚需及首改人群向新房市场回流。
二手房
新政前 成交飙升
自2015年底开始爆发的二手房成交热潮,至2016年3月达到顶点,单月成交高达3.2万套。此后,受到价格高企、优质房源减少等因素影响,北京二手房成交一度出现回落。而从7月份开始,市场成交再次上行。2016年“9·30”后,成交逐步下滑。
据伟业我爱我家市场研究院数据统计,2016年全年,北京全市二手住宅网签总量达272431套,较2015年全年增加了38%,并超越2009年的266854套,创下了迄今为止北京二手住宅交易量的新高。
新政后 换房更难
成交数据显示,去年的3·17调控结束了北京房价连续17个月上涨的势头。
换房需求是北京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主力,即市场上“连环单”占比高,调控后换房难度的增加使得“连环链条断开”,带来成交量的大幅下滑,调控后次月链家成交量环比下滑 77.6%,在去年三季度企稳后四季度开始小幅增长。调控后刚需占比有明显增加,从总价段来看,400万总价的房源成交占比明显提升。
3月以来,成交量有所回升,市场在走向稳定。
信贷
新政前 总量增加
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7)》指出:2016年,我国个人住房贷款比年初增加4.8万亿元,同比多增2.3万亿元。银行业房地产贷款余额26.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5%;房地产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7万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4.8%。
可以说,2016年当时的信贷环境稍宽松于目前。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对房地产贷款持续严格监控,受房地产持续调控以及金融去杠杆影响,房地产市场融资难的情况比以前更突出。
新政后 首付提高
“认房认贷”是3·17调控的主要手段,这一政策对于换房需求的影响较大,有贷款记录购房者均被认定为“二套”,首付60%、80%,房贷利率从之前的首套95折到调控后的上浮20%。数据显示,虽然调控后均价下跌,但是换房的难度尤其是首付门槛同比依旧大幅增加。
本轮调控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提高首付比例等控制杠杆和风险,数据显示,调控后北京链家客户的贷款成交占比下滑了5个百分点左右,贷款成数减少了10个百分点左右。
商办
新政前 “补位”楼市
在商办新政之前的两年,北京住宅市场高端化的背景下,商住产品以其低总价、不限购、户型多变的优势,日益成为刚需、刚改、投资型客群的共同选择。无论从商办售楼处现场的火爆程度,还是实际数据看,住宅供应哑火,商办补位,一度撑起了楼市的大“半边天”。
与此同时,商办市场出现了新特征:小面积、低总价早已不是商办产品的独特标签,大尺度、改善型、高价位的商办产品频现市场,商办走向了“高大上”。
新政后 成交“速冻”
北京的商办限购政策,令商办成交跌入谷底。
中原地产的数据显示,调控一年来,商办类物业实际签约只有5895套,而且这基本都集中在2017年3月17日至3月26日之间。在商办调控新政后,市场签约只有3000套左右。调控一年,商住类物业同比跌幅91%。
虽然新政对商住的销售市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业内普遍认为,从长远看,有利于整个商办市场的健康发展,促使开发商转型运营商。写字楼的整层出售将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