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欠你们男朋友 网友:男朋友只能在母校找吗?

6月20日,成都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举行毕业典礼,刘洪仁教授作为教师代表致辞。

他说

不想跟大家讲什么

“今日你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将以我为荣”的空话

反而说母校亏欠同学们太多

他说

母校最对不起你们的

欠你们一个男朋友

台下同学高喊

“对呀!”

刘教授说

学校男女生比例1:9

让同学们正当恋爱的青春季节

无爱可恋

他敦促各位同学

赶紧找一个值得爱的人

轰轰烈烈谈一场恋爱

据成都师范学院校友@有你的南方不南,刘洪仁教授是个很有人情味的老师,他上课很有趣跟学生关系也很好,被大家亲切成为“洪爷”。毕业的时候会跟学生自拍,还要求美颜,是个很潮、有幽默感,很为学生着想的老师。

网友:好可爱的教授

这些老师也在毕业典礼上关心你的终身大事

除了刘洪仁,毕业之际,还有很多老师为学生的终身大事操心。

和成都师范学院恰恰相反,同样位于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女生是稀缺资源。时任电子科技大学校长的李言荣在2016届学生毕业典礼上表示:

“爱情是大学的一部分,一些同学抱怨学校女生少,针对这一情况,我也替他们着急……目前咱们学校的男女生比已从7:1进步到了4:1,同学们也别把眼光只盯在本校。”

2016年,时任苏州大学校长的熊思东在该校举行的学位授予仪式上发表了一段长达14分21秒钟的演讲,其中关于该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数据,狠狠戳中了当季毕业生的笑点和泪点。

“大学期间你们平均谈了1.09次恋爱,失恋了0.57次,但是,最终单身的比例仍然达到了令人遗憾的73.95%。”

2015年,时任集美大学校长的苏文金在毕业典礼上表态:

曾经有人问我,支不支持大学生恋爱?作为校长我不好表态,但只要是不影响学业,我觉得都可以。我希望那些还未谈恋爱的同学,毕业后抓紧时间去寻找美丽的爱情!

无论今后山高路远

祝福常伴身边

母校在心间

江湖再见

延伸阅读
百位北航校友回母校 65年前在内心种下“空天报国”的种子

2017年11月1日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日前迎来了65岁生日。65年前,近500名年轻人怀揣梦想从大江南北来到北京,先分散于车道沟和清华园,后齐聚柏彦庄的农地。他们在“工棚里上课,路灯下读书”,走出了戚发轫、钟群鹏、陈懋章、王永志等六位院士和一大批科研教学人才,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5年后,百余位北航1952级校友携家眷回到母校,相聚在修葺一新的晨读园,他们专门设立了“1952立德树人基金”,鼓励自己孙子辈的“学弟学妹”们。记者特意寻访了其中几位,听他们讲述60多年前筚路蓝缕、兴学创业的故事。老校友们说,当年在北航学习的时候,他们就在内心种下了“空天报国”的种子,正是这颗种子指引着他们在后来漫长的科研生涯中不断奋进。

钱士湘夫妇:当年同学成伉俪 发起基金励后人

10月27日上午9点半,钱士湘驾驶电动轮椅车,和夫人杨宗智女士匆匆赶到北航培训中心。这里有一大批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在等着他,“要不是年纪大了腿脚不好使了,我真想跑着过来找你们。”已经83岁的他激动地握着当年同学的手说。在一旁的杨宗智怕丈夫冻着,赶紧找出一件外套给钱士湘披上,这一幕温馨的场景让不少北航学生志愿者举起了相机。

钱士湘和杨宗智是北航1952级的同学。钱士湘告诉记者,1952年10月25日自己参加北航的组建大会,当时正值抗美援朝两周年,国家对航空人才非常渴求,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位部队首长在讲话中说:“我们就像大汉盼娘子那样,盼你们早日毕业”。

所有新生入校后被编成11个小班,他们先在清华大学经历了一年的学生。当时把工艺专业作为施工专业,他就被分在航空施工101-111班,一年后才转赴现在的柏彦庄北航校址。大学五年,钱士湘说自己最感动的是就是国家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当时不少地方老百姓还吃不饱饭,我们已经吃上了黄鱼还有清蒸对虾,这都是国家在照顾我们这些大学生。”钱士湘说,除了吃饭外他们还经常有机会看电影。

面对这样优厚的保障,当年的北航人都非常珍惜。钱士湘说他们每个人都抓紧一切机会看书学习,图书馆关门了,那就到校园里的路灯下通宵看书。钱士湘大学里就和从四川来的杨宗智相识,但两人完全没有碰撞出爱情的火花,“读书都来不及,只想着尽快毕业报效国家!顾不上这个!”他笑道。

1957年钱士湘毕业后赴外地工厂从事科研攻关,他先后参与了我国多个型号战机的研发。1979年回到母校后,钱士湘又参与筹建了计算机系和高等工程学院,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

今年北航迎来65周年校庆,钱士湘和杨宗智主动提出联合同学发起“1952立德树人基金”,他们的倡议得到了同学的普遍响应。“我们年纪大了,不能为学校做更多贡献了。尽一些绵薄之力,让我们的后生学弟学妹们,为国家建设、学校发展加油!”杨宗智对记者说。

钟群鹏:机械“法医”做出彩 父子同是北航人

钟群鹏和钱士湘同为1934年出生。10月27日他用带着浙江口音的普通话和记者讲述起自己在北航65年的学习、科研岁月,“我的青年时代、壮年时代和晚年时代都是在北航度过的,是一个地道的‘北航同龄人’,我是北航培养教育出来的,我的一切业绩都和北航分不开。”他对记者说。

1952年钟群鹏考入北航。和钱士湘的高中毕业生身份不同,他当时已经是一名共青团干部。1953年北航柏彦庄校区奠基,钟群鹏有幸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奠基仪式,这块基石现在还在一号教学楼进门的右边基墙上镶着,“我每次走过一号楼,都要看一下这块奠基石,它是学校成立的见证者。”钟群鹏说,北航刚建起来时只有两栋学生宿舍、一个饭厅、几排平房教室,大家风餐露宿,甚至在路灯下看书,条件非常艰苦。但大家的精神头很好,学习非常刻苦,真正践行了“智慧来自勤奋”。钟群鹏说,当时学校规定晚上十点钟熄灯,功课做不完,大家就在路灯下看书复习。

1955年毕业后,钟群鹏开始从事金属材料断裂力学和失效分析的研究,这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是非常前沿的学科。钟群鹏全身心投入其中,查资料,做实验。他先后编写了《金属断裂故障分析》、《金属材料缺陷检验方法》、《金属材料断口分析》等近十门教材,先后主持或参加了500多起失效事故分析诊断和预防决策案例,包括1996年北京东方化工厂特大爆炸事故原因分析、2004年包头空难事故分析等,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机械“法医”权威。1999年11月,钟群鹏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教以来,钟群鹏直接培养博士后、博士和硕士50多人,他们中有不少已成为国内的行业骨干、中坚。他对记者坦言如今自己年纪大了,精力不够了,希望新的一代尽快成长壮大,扛大旗,做大事。钟群鹏很欣慰,他的儿子从小学到大学也一直都是在北航,“我相信我们有共同的报国情怀!”

戚发轫:从飞机到火箭飞船 母校是事业起点

戚发轫小时候在大连长大,读高中时正值抗美援朝,他目睹了不少志愿军战士被美军飞机打伤、炸伤,便立志要学航空造飞机。1952年秋全国高校统一招生,戚发轫填的志愿全部都是航空系,“我已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与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融为一体。”

1952年,戚发轫成为北航首批学生。对于自己初次踏进大学校园的情景,戚发轫记忆犹新,“我是光头,穿土布上衣、裤腿很粗的裤子,土得掉渣儿,而接我的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女孩子,后来得知她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的女儿裴桂,我们笑说,‘一个很洋气的学生接来一个土帽’。”

和当时所有的北航学生一样,大学时代的戚发轫学习非常刻苦,但也不乏欢乐的生活。高年级时戚发轫担任团支部书记,他不辞辛劳跑到对面的北京医学院联系大学生联欢,等到毕业告别时发现,许多同学都已经成双成对,“我才忽然明白,原来大家让我这个团支部书记去北医搞联欢,都是有目的的。当了一次红娘,功不可没。”

因为是学飞机工艺专业的,戚发轫1957年毕业时已经准备好到飞机工厂为中国的航空事业奋斗一生。但当时刚成立不久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也非常需要补充人员,于是戚发轫响应组织号召,研究卫星、飞船、火箭,与中国的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主持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后来又成为神舟系列飞船的总设计师,为中国人进入太空立下了汗马功劳。2003年戚发轫又回到北航宇航学院担任院长,他说自己的一生就是从航空到航天,从航天又回归航空,“无论哪条轨迹,都绕不开母校!”

戚发轫告诉北航自己孙子辈的学弟学妹,一定要努力在航空航天领域有所成就,要有特色,“你们是在中国第一个也是最好的航空航天高等学府里深造,就要和别人不一样!”

新闻背景 北航首届毕业生走出六位院士

1952年10月25日,抗美援朝两周年纪念日,经党中央批准,北京航空学院作为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学府正式成立。当时的北京航空学院由八所院校的航空系合并组建。1952年北航成立时,报考这几所学校航空系的学生就被录取为北京航空学院的学生了,这些学校相关专业其他的在校生也就此成为北航的学生。1952年北航新招的本科生共有499人,研究生16人。到1957年拍摄集体合影照片时,共有337人毕业,这些人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建校以来的首届毕业生。

值得注意的是,北航的这499名1952级本科学生中走出了戚发轫、钟群鹏、陈懋章、王永志、郭孔辉、陶宝祺等六位院士和一大批科研教学人才,成材率之高令人惊叹。他们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这代人也成为了我国航空航天史上的一个非凡符号。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综合  中青网

编辑:TF003

留下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